广告

龙须沟变身景观园 薛城绿色转型正当时

2017/3/27 16:19:22   来源:大众网    

  三月春风扑面,邹坞镇曲水河公园碧水泛波。而在2013年前,这还是一处废弃的矿坑,污水横流,垃圾满沟,被当地人戏称为邹坞的“龙须沟”。仅仅两年时间,薛城区便将其打造成为一处集市民健身、休闲、娱乐为一体的景观公园。

  从废旧矿坑变身生态景观公园,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正在给枣庄市薛城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薛城区煤炭资源丰富,有三百多年的采煤历史。长期以来,煤炭、造纸、水泥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最高时达70%以上。但各类资源的长期、大量开采,伴随而至的是资源的枯竭和牺牲环境的惨痛代价。大量土地采煤塌陷,废弃荒地荒滩增多,地表水、粉尘和大气污染日趋严重,“带灰的GDP”一度饱受社会诟责。

  “小康全面不全面,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。必须让绿色成为薛城发展的底色!”直面经济社会转型,该区决策者痛定思痛,坚定了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决心。

  一个老工业城区的绿色转型,离不开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。薛城区坚持源头治理,祭出了“压、转、控”三记重拳:围绕压减过剩产能、淘汰落后产能,全面退出水泥、采石行业,关停了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,“一灰一黑”基本退出历史舞台。累计取缔圣火焦化等高耗能、高污染及“土小”企业360余家;运用新设备、新产品、先进技术改造转化提升传统产业,投资187.8亿元,累计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10项,造纸、玻璃、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华丽转身,跻身高端领域;守住“绿色门槛”,严控高耗能、高污染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,累计拒批“两高一资”项目32个。 “在项目取舍上,现在我们先看‘生态脸色’。只要触碰生态底线,项目再好也会拒绝。在薛城,绿色发展深入人心,成了全区干部群众的共识。”薛城区区委书记姜山说。

  围绕“天蓝、水清、地绿”目标,薛城区打出治气、治水、增绿、环境整治“组合拳”:成立了副科级大气污染防治办公室,对远通纸业、建阳热电等26家企业进行了烟气治理、脱硫除尘改造及大气在线监测安装,各类建筑工地裸露渣土全部绿化,城区主次干道每天至少清扫、洒水6遍,累计取缔燃煤锅炉108台,秸秆禁烧工作实现零火情。严格取缔“黄标车”和高污染机动车,全面整治餐饮油烟污染,累计整治露天烧烤80家,安装油烟设备66套,持续改善了空气质量。开展大水系建设,对小沙河等17条主干河流、110公里村庄河道、32个库塘全面整治,建设了占地10000余亩的蟠龙河生态湿地。投资2.6亿元,建设河流橡胶坝12座、溢流坝20座,建成薛城能源生态湿地、区污水处理厂下游人工湿地等8处、7550亩的人工湿地,栽植睡莲、芦苇、荷花等水生植物260余万株,进一步改善了河流水质。投资2亿元,高标准建设了区污水处理厂、新城污水处理厂和邹坞镇、陶庄镇污水处理厂,全区中水回用率达到50%以上。

  实施城乡大绿化是薛城区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连年开展城乡大绿化活动,大力实施通道森林、水系森林、城市森林等“六大森林体系”建设,突出抓好中心城区环城森林公园、城乡生态绿色廊道等重点绿化工程,见缝插绿、见空补绿,进一步提升绿化造林水平。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7%以上,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%,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.7平方米,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,形成了生态良好、人居和谐、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环境和景观格局。按照“宜农则农、宜林则林”的原则,一山一策,全面实施破损山体生态修复,消除地质灾害隐患,恢复山体生态环境。截至目前,已投入资金1.1亿元,全区29处破损山体已有7处完成修复,回填土石方约140万立方米,绿化种植各类树木23.6万余株,山体生态景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。同时,查处乱排乱放、私挖盗采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案件90余起,下达罚款640余万元,有效遏制了生态环境违法行为。

  守住绿水青山,让广大群众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”是薛城区绿色发展中浓妆艳抹的一笔。围绕推进“美丽乡村”行动,该区坚持城乡一体、党政同责,落实月考评兑现、月约谈整改、月督导督查,实施了村庄连片治理、户户通硬化道路、旱厕改造等工程,农村硬化道路户户通率达到80%以上;开通20条城乡公交线路,实现了镇镇通公交;完成农村旱厕改造1.2万余户,配套完善了路灯、绿化等基础设施,“洁、绿、畅、美”的美丽乡村遍地可见。

  培植“绿色本金”,终会收获“生态红利”。据了解,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端装备制造、总部经济、楼宇经济、现代物流等企业主动来这座“绿色之城”找到灵感和合作伙伴。薛城发展洗尽铅华,万达广场、中科无人机、银座旗舰店、润恒光能、绿碳化工等一批绿色产业当家人纷纷伸出“橄榄枝”,全区非煤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81.5%,走出了一条绿色、健康、转型发展之路。(记者 张乔阳 通讯员 万照广)

编辑:刘帅    责任编辑:温伟伟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