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告

总投资191亿!枣庄规划205个“十四五”环保重点项目

2022/1/17 10:40:18   来源:大众网    

  1月14日,《枣庄市“十四五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新闻发布会举行,会上介绍了《规划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有关情况。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、副局长魏振海,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英出席会议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
  魏振海在发布会上介绍说,《规划》的主要目标是,到2025年实现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,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,空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,山体和流域治理、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,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整治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确定了环境治理、应对气候变化、环境风险防控、生态保护等4大类21项主要目标指标,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,预期性指标9项。

  《规划》明确了“十四五”时期生态环境保护9项重点任务。一是实施新一轮“四减四增”行动,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二是推进碳达峰行动,控制温室气体排放。三是协同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,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协作,改善环境空气质量。四是强化三水统筹,加强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,提升水生态环境。五是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行动,加强土壤、地下水和农村环境保护。六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,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,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。七是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控,加强辐射安全监管,严守生态环境底线。八是加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,构建大环保格局,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。九是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,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。

  据悉,对应9项重点任务,《规划》系统谋划了35项具体工作举措,设置了8个专栏,在结构调整、应对气候变化、环境污染治理、生态保护与修复、环境风险防控、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等方面纳入20类、205个重点项目,投资总规模约191亿元。

  市生态环境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强化《规划》的实施,统筹推进目标指标和任务措施落实,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枣庄高质量发展,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枣庄。

  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:

  记者:请问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愿景是什么?

  魏振海: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“到2035年,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,生态环境根本好转,美丽中国目标建设基本实现”的宏伟愿景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是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,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远景目标,《规划》提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“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,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完善,空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,山体和流域治理、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,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整治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”,具体来说:

  一是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,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交通运输结构、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,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,新动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主引擎,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、利用效率大幅提高,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,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。

  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,空气质量全面改善,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,水生态功能初步得到恢复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农村黑臭水体,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。

  三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。生态安全格局更加稳定,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,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,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。

  四是环境安全有效保障。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,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,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加强,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。

  五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短板加快补齐,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,形成导向清晰、决策科学、执行有力、激励有效、多元参与、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。

  《规划》确定了环境治理、应对气候变化、环境风险防控、生态保护等4大类21项主要目标指标,其中约束性指标12项,预期性指标9项。

  记者:应对气候变化是“十四五”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,请问《规划》对此项工作有哪些部署?

  王英: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,我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,提前超额完成了“十三五”约束性目标任务。生态环境部门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,我们坚持从战略全局认识和把握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,坚定不移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。

  在《规划》编制过程中,我们以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,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“牛鼻子”,具体设置以下4项任务:

  一是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。制定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,积极推动重点行业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。

  二是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。主要是控制工业过程、交通领域、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。同时要控制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。大力推进碳排放交易,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。

  三是主动适应气候变化。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政策体系,并与可持续发展、生态环境保护、消除贫困、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机结合,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。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应对。

  四是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管理。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“三线一单”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,通过规划环评、项目环评推动区域、行业和企业落实煤炭消费削减替代、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政策要求,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。实施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,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。

  记者:《规划》目标中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,请问我市将如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?

  魏振海: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方面,《规划》强调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,通过追根溯源、系统治理,加强协同联动,强化山水林田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,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,从而提高综合治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。主要开展以下3个方面工作:

  一是严守自然生态安全底线。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,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。强化生态保护执法监管,对违反自然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,造成生态破坏的,严格责任追究。

  二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。坚持系统观念,统筹推进山水林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,加强重点河流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,实施十大工程,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,2025年年底前,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70%以上,大、中、小型绿色矿山建设率分别达到90%、80%、70%。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以国家级和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为重点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加强自然修复与治理保护,2025年年底前,完成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。推进城市生态系统修复,加强城市山体河湖等自然风貌保护,开展受损山体、废弃工矿用地修复,持续深入推进城市增绿和绿化品质提升。

  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。优化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布局,建立指示生物观测和综合观测相结合的观测站点。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。开展生物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、登记、入库工作。加强对自然保护地、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的监督,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清除试点。

  记者:严守生态环境底线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,请问《规划》中有哪些部署?

  王英:如何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,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的边界,是我们在《规划》编制过程中着重解决的问题。强化风险防控、严守生态环境底线,就是要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,守住自然、安全的边界。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安排:

  一是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机制。加强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,以涉危险废物、尾矿库、重金属企业和化工园区,以及南水北调枣庄段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为重点,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。严格环境风险预警管理,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预警监测网络,4个省定化工园区建成环境风险预警体系。强化生态环境应急管理,健全防范化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和应急准备责任体系,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。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。

  二是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环境管理。对产废企业开展拉网式、起底式排查整治,全面摸清危险废物产生、贮存和利用处置以及环境管理现状,优化提升危险废物收集与利用处置能力。提升医疗废物处置与应急能力,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。

  三是深化重金属及尾矿污染综合整治。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减排,严格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准入管理,新(改、扩)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实施减量替代,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新增量。加强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。严格新(改、扩)建尾矿库环境准入,推进尾矿库分级分类环境管理,稳妥推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。

  四是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。以“无废城市”建设为引领防范环境风险,谋划适合枣庄实际的创建工作思路,有序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。推进落实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政策、标准、规范,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,加强白色污染治理。

  五是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。提升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,加强核与辐射安全风险防范,严格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分类管理制度。修订各级辐射应急预案和配套执行程序,完善四级应急预案体系。

  六是重视新污染物治理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,实施新污染物治理。加强新污染物排放控制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将新污染物治理内容纳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综合执法检查。加快淘汰、限制、减少国际环境公约管控化学品。 

编辑:李真    责任编辑:胡立荣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